老黄论政 之关于承认统考的那些迷思

承认统考这件事的争论这几年从来不曾间断过,从张盛闻走不完的“承认统考一里路”,到大选前两党在承认统考宣言上的字眼游戏,到现在马智礼的“给我五年时间”,似乎一直都不了了之。

早前有个报章读者投稿要求华社不要把焦点过度放在承认统考上,反而更应该关注其他多年来解决不了的华教课题,不得不给那个孩子一个赞,好像是我以前当临教教过的学生。

在众多华教课题排着队等着解决的时候,承认独中统考和独中制度化拨款的确是属于比较无关痛痒的课题。我们华小、淡小、国民型中学尚且无法获得政府制度化拨款,更遑论在国家教育制度边缘徘徊的独中。要是承认了独中,再给予制度化拨款,却冷落了真正属于国家教育体制下的其他类型中小学,岂不是本末倒置?

我本身是倾向反对独中统考和独中制度化拨款的。身为一个国民型中学的毕业生,本来就没有理由同意让人家分掉本身就已经很少的资源。独中本身已经在赚钱,还要跟政府讨钱,这个不是在资助华教,这个已经是变相在剿灭华教。在独中更多要求下,国民型中学未来在这个教育体制下将会越来越没有地位。看一看大学里华裔生在固打制压榨下已经所剩无几,要是承认统考,僧多粥少的大学学位将会继续被分走割让,失去资源的国中华裔生将更加难以出头。

更重要的是,更多华教课题值得我们去关注,比如说华小师资问题、华小增建课题、国民型中学制度化拨款问题,还有华语作为母语地位的课题等等。在关心华教人士占少数的国会及内阁里,自然能争取的东西是少之又少,这是不管换不换政府都是一个那么现实又悲凉的问题,所以我们更加不可以把所有华教议题的筹码全数押注在承认统考课题上。毕竟承认统考也不是什么十万火急的事,万一政府感到反感了,最后吃亏的是华小生和华裔国中生。

况且马哈迪的希联政府从头到尾都没有打算承认过统考,那些放在竞选宣言的完全就是为了承诺而承诺的大选糖果,同样一招国阵不懂用了多少年。说真的,愿不愿意承认统考,就好像魏家祥幸灾乐祸告诉我们那样,真的只是诚意的问题。但是司马昭之心,马哈迪真的愿意承认统考吗?并没有吧。从头到尾利用反对党巫统和伊斯兰党做傀儡演大龙凤,只要有反对党反对的一天,马哈迪倒可以让这股愤怒的烈焰继续燃烧,激起种族间的情绪,玩弄“承认独中统考=壮大华人”的课题,借题发挥就可以达到“我不用讲反对也可以反对”这种借刀杀人的效果。

况且董总积极要求承认统考的背后意义是什么,也是心照不宣。难道是帮助独中统考生进入本地大学,还是帮助他们获得政府机构里的就业机会?说真的,不少独中生也不稀罕踏入本地大学,他们每个月付得起那么昂贵的学费,最后毕业了也是出国升学,人家觊觎的是英美澳洲台湾这些国家的顶尖大学,谁看得起连世界百大都挤不进的国内大学(当然也只有马大名列世界百大)。那些要在本地大学深造的独中学生,自然会去报考 SPM,然后通过STPM 或 matrikulasi 这些管道来踏进本地大学,而且报考 SPM 只要念五年,UEC 要念六年,有谁真的想浪费多一年再踏进本地大学那么傻。

再说,要求制度化行政拨款给独中根本就是得寸进尺。独中一尺一寸都是学生交学费行政费用建立起来的。既然学生每个月都会交钱承担独中的所有行政开销,凭什么还跟政府讨钱要求施舍。这样子的举动就跟那些已经很有钱却还贪得无厌申请 BR1M 的人一样无耻。而且大多独中都会办筹款活动,社会人士的钞票是花花绿绿一张接一张进入独中的筹款箱,真的需要政府额外的拨款吗?要拿拨款也是像华小国民型中学等半津贴学校吧。

独中的董事部积极推动承认独中统考的目的不外乎是向钱看。承认独中统考后,更多家长会把孩子送进独中就读,董事部可以趁机扩大学校甚至增建独中,岂不是一个钱生钱利滚利的赚钱机会?独中确实是可以赚钱的生意,因为学生每个月都要缴学费行政费,学生人数暴增,利润自然也会加倍,保证赚得钵满盘满。可不像国民型中学,怎样经营都是一个赔钱货,每个月的行政费用都是天文数字,学校设施有损坏就要付钱修理,电费水费也是自己资付,学生办活动还要要求津贴,国民型中学董事部每天都在烦要去哪里挖钱,赚个屁。

所以真正需要帮助的,真正需要制度化拨款的,真正需要受到更加多关怀的,是国民型中学和华小的学生。我压根儿不觉得不承认独中有什么问题,反正就是看不到其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就算最后承认了也会觉得很多余。话说我也有很多独中朋友通过 SPM 踏进国立大学,根本不明白承认统考来让独中生进入国立大学的逻辑在哪里。反正考统考的独中生基本上不会稀罕他们获得的利益,反而还会剥削国中华裔生的机会,最后从中受益的还不是背后的大财主董事部们。

好心一下张念群阿姨,去关心一下华小师资问题。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STPM vs Matriculation 2.0

念 STPM 进不了政府大学医学系?

风下之州沙巴之旅 第一天全攻略 Kota Kinabalu(亚庇)— Kundasang (昆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