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元,鬼门关大开,是一个鬼影憧憧又充满禁忌的月份。
佛教称为盂兰盆节,道教称之中元节,俗称鬼节或者鬼月,某种程度上除了拜祭祖先,焚烧纸钱给孤魂野鬼,也存在着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鬼魂一些忌讳和避忌的心态。
本来阴阳有别,人们因为害怕阴界鬼魂在鬼门关大开之时在阳间骚扰人们,或者找寻替死鬼,索性在路边焚烧祭品和冥钞给路过野鬼,尔后尤其在马新一带发展了歌台文化,除了传统的祭祖普度,也增添了娱乐元素娱乐鬼魂和阴界神明,让鬼魂来到阳间也过得开心,顺便祈祷神明庇佑,阳间阴界在鬼月期间得以井水不犯河水。
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临时搭建舞台,加上音响设备和灯光装饰,舞台正对面也是临时搭的棚,供奉着大型纸扎大士爷,和黑白无常判官等阴界神明,桌上供奉三牲五果,还有一字排开的十个香炉,桌子旁边是一包又一包暗色塑料袋装满的金银纸和冥钞。棚一角有一个香油桶让善心捐钱,前面还有两三支紫红色的大龙香,被暗红色的火心缠绕着,散发出略带点檀香味的熏烟。
筹办歌台娱乐神明和鬼魂这种社区大型活动通常都是由社区盂兰盆节理事会去打理,一般上理事会成员都是几座组屋或公园的居民组成,也可以由地方寺庙的善姓甚至是一些社团黑帮的成员创办自己的理事会。好比说我住的地区有二三十座组屋,每四五个组屋的居民就会自己组织中元节理事会,在各自组屋有限的空地找人搭棚建台筹神娱鬼,祈求所在地方平安顺利。
棚下大士爷左右两侧临时挂上的蓝白尼龙布也会贴上用粉红色卡纸和马克笔写上的理事会成员名册和职位头衔,也看过特别有趣和有心的理事会用宣纸和小楷笔特别工整地为理事会成员整理名册。
我还小的时候,歌台表演的性质不仅仅是歌唱舞蹈而已,还有潮州班、客家班或者是粤剧大戏,但是随着年代改变,戏班青黄不接导致这种文化性质比较浓厚的表演后继无人,也因为观众寥寥无几,大多都被歌舞表演取代。
歌台表演通常进行三到五天,有些理事会比较慷慨有钱还会请到连续一个星期的表演。差不多农历六月的最后几天,理事会就会在舞台空地附近插上五颜六色的旗帜,还有横幅海报,放上表演嘉宾的照片,就好像做一个宣传让大家支持一下看一看表演。一些比较红的歌手还会出现在各地区不一样理事会的海报上,一连几天要奔波好几场表演。
我家楼下有一个露天停车场大小的空地,每一年都会举办中元节歌台庆典。空地西南北三面都有组屋包围,形成一个“凹”状,每每要搭棚放置大士爷纸扎神像,都会发通告要居民把停车场的车移开让工作人员搭棚,神像望出去的东面空地就搭建舞台,让神明和众鬼魂可以观看表演。
小时候都会期待每一年的歌台表演,看穿得花花绿绿的帅哥美女在台上载歌载舞就觉得很开心。每一次表演都是从晚上八时至凌晨十二时,从下午六七点开始舞台就会先播放一些怀旧金曲再打一些五颜六色的聚光灯射出舞台外面在组屋墙上串来串去,好像一些大型演唱会的前奏。然后楼下的三姑六婆二姑姐五叔公和一些理事会成员就会带着孩子孙子拉着长凳到舞台前坐下等候表演的开始。有些孩子手上还拿着大包小包的零食开起来啃着吃,坐在大型扬声器前被声波震得开始耳鸣了也掩不了等待表演开始的兴奋。
舞台旁边还有几个开着货车来摆摊的,卖的有那个时候风靡中小学生的珍珠奶茶、肉松肉干面包、酸咸甜 kiam-sui-di 酸梅干零嘴还有25粒才一块钱的糖果。我的家住4楼,后方窗台晒衣服的鸟笼斜看下去就是歌台舞台,所以我都不用跑到楼下去和那些阿姨抢凳子挤在又闷又热的舞台前方看表演。有时候就跑下去买几个肉干面包再上来坐在大大张的躺椅上等待表演的开始。
差不多八点的时候,就会有只听到声音看不见人的歌台主持人讲一些谢谢理事会的客套话,节目才紧接着掀开序幕。随着歌手们卖力歌唱还有理事会成员努力点歌,楼下拿凳子的群众也越来越多。有些女歌手还会搞一些噱头卖弄性感,唱歌一半还会蹲下来派一些照片和扇子,让好多刚放工回家的麻甩佬站在停车场趋之若鹜,看到忘记回家。但是作为小孩子还是很兴奋,有些下午班放学就快块冲凉吃饱做完功课跑到楼下看表演,拿到歌手的照片回家还会小心翼翼收在放满各种垃圾的铁盒里,有些还会拿去学校班上炫耀比较一下谁看的歌台歌手比较美。
歌台最高峰的时期舞台下方是人头攒动的,连要找到个位子站好都难。如果歌台办在马路旁还会有很多摩多车骑士载着家人停在路边头盔也不摘下就看了一两个小时。我家社区附近五六个理事会每年鬼月办上那么多场歌台表演,还真的有好多户人家集邮般场场捧场到处看表演。记得有一年其中一家理事会不知道何德何能请到中国的杂技表演团,还有变脸京剧胸口碎大石的精彩表演,附近站台都是人山人海,还有人从别的地方开车经过那条街就停下来驻足观看,当时歌台的影响力是非同凡响。
后来我升上中学,也随着科技和娱乐产品的推陈出新和普及化,歌台表演从巅峰时期突然遭遇瓶颈,然后慢慢走下坡,其实也是意料中事。人群从舞台下方散去,剩下寥寥无几的大婶大哥坐在台下,连小孩子也不再台下啃零食了。也不知道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还是什么,歌手们唱的歌越来越电音化,一些脍炙人口的有名歌曲也被改得不伦不类,听得头皮发麻觉得恶心厌烦。
从郭富城的《芭啦芭啦 sakura》、庾澄庆的《情非得已》和王启文的《老鼠爱大米》的金曲时代,到 Lady Gaga 的 《Rah-rah-ah-ah-ah Roma-roma-maa》、PSY的《Oppa Gangnam Style》、《Mother Father Gentleman》、Ylvis 的 《What does the fox say》、筷子兄弟的《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和谢金燕的《咚茨咚茨跳针跳针跳针叫我姐姐》的神曲时代,歌词越来越洗脑,曲风越来越电音,与其说是筹神娱鬼,不如说只是想跟上潮流吸引观众。
歌手又唱又跳嘶吼着喉咙唱一些韩语日语英语还有一些不知道什么语言的歌,配上节奏感强劲到震耳欲聋的音乐,也不知道大士爷究竟有没有感受到任何娱乐成分,反正我是越听越反感。观众越不买帐,歌手们也就越搔首弄姿,故意穿得越少露得越多,有点像四五十年代的夜总会歌舞厅的感觉,后来更遭到一些民间团体的投诉抗议。
那个时候的我很不喜欢七月歌台,觉得他们的表演方式已经乖离传统文化,穿着暴露的歌手在台上向台下的麻甩佬抛媚眼对神明甚是不敬。而且电音文化也严重造成声音污染,很多隔天一大早要上学的孩子不能早睡,我打从心底唾弃这类型的歌台表演,心里非常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推广戏班,让传统文化回归表演主流,取代已经变质的歌台文化。
后来再长大一些,发现其实歌台文化是新马独特文化,也认为只要歌手们可以穿着适宜,歌曲声量不那么嘈杂,表演确实也比较得体一些,也不再那么感到反感。况且新加坡的歌台文化依然处于非常盛行的状态,歌台出生的主持人、谐星和歌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得赖于当地歌台表演的多元化。当地电视台甚至举办选秀节目推选歌台表演新星,本地的歌台相比之下还有海量的进步空间。
前两年来不在家乡过中元,今年回来假期很长,再次看到楼下的理事会举办中元歌台表演,发现以前搭建的大舞台已不复存在,仅剩下一辆可以供表演用的改装客货车,后面载货的箱子开起来再搭个移动式楼梯和灯光音响,也是一个小舞台。
再从家里后方窗台晒衣服的鸟笼斜看下去,舞台上的歌手可以移动的空间明显变小,扬声器的音量也变小许多,歌手水准也大不如前,然而观众人数依然屈指可数,也是清一色晚上闷得无聊的老人家捧场拍手。
听母亲说应该是为了节省成本,这种移动式客货车应该不需要花什么搭棚建台的费用,也不怎么浪费空间,算是歌台文化的一种新趋势。
然而我听起来,再回想起歌台文化在这一区曾经的辉煌,到今天的没落,确实感到不胜唏嘘。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024 沙巴神山 Mount Kinabalu 攻顶过程和完整攻略
攀登神山 Mount Kinabalu 算是一个 bucket list,很久以前就已经有打算要爬,之前两次去沙巴旅行的时候也是盼望说以后再回来就一定要爬神山。想不到,这次终于来了。 行前准备可以看上一篇,花了很多时间写得非常详细,可以点 这里 参阅。 其实去年11月份就已经订...
-
攀登神山 Mount Kinabalu 算是一个 bucket list,很久以前就已经有打算要爬,之前两次去沙巴旅行的时候也是盼望说以后再回来就一定要爬神山。想不到,这次终于来了。 行前准备可以看上一篇,花了很多时间写得非常详细,可以点 这里 参阅。 其实去年11月份就已经订...
-
看到 junior 在面子书上分享自己当初念 STPM 的心得,感到还蛮开心的,毕竟自己也是过来人。 链接在 这里 ,大家也可以去看一看,顺便给顺哥加油一下,人家要考试了。 我记得以前也是有写过 STPM vs Matriculation 的题材,哦在 这里 ,欢迎大家复...
-
2019年第一游,就是来到沙巴。 来砂拉越念书,就是要趁有生之年顺便来到风下之州 (Negeri di bawah bayu) 沙巴玩,所以我们十二个同学就突然说走就走,四五个月前预定了机票就这样来到了沙巴。 其实还真有点错愕,因为我整个人在出发前一天依然不在状态...
想起當年小時後也是被爸爸帶去不同的地方看表演,我爸爸還會收集美女歌手的照片,有時候帶我去,還要我幫忙去拿海報,拿了之後還貼在爸爸的摩托店裡,然後和其他uncle分享哪一個比較會唱歌比較會搖。可現在我也沒什麼看到大型的歌台了,可能爸爸也不看了,我這個臭妞也不跟著混一混了。7月歌台真的有我不少的童年回憶啊!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