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影评:A Star is Born

5 分的电影,10 分的 Lady Gaga。这样的总结应该也不为过。

先讲电影,对于外媒给予的超高评价,让人真的把门槛放得很高,所以看完电影真的有很失望的感觉。尤其中段文戏的部分出奇沉闷,尤其我也很累,甚至有冲动想起身走掉。

有明白说导演在中段试图让影片进入一个 plateau 停滞阶段,以致在高潮来临到结尾的时候可以有那种一气呵成的爆发力,但是铺成太过冗长,也没有一些可以让观众投入的点,所以其实处理得蛮失败的。

中段完全舍弃背景音乐或许是要让演员透过表情演技渗透剧情,表达故事的张力,尤其剧情本身就很戏剧性,故事的切入点和矛盾点都是很好发挥的地方,但是没有背景音乐很多感情的部分根本提不上味,存在着一种欲言又止的尴尬,也让电影中段形成一片沙漠。

但是也正是这个少了背景音乐的部分,凸显出 Lady Gaga 演技的部分,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为之惊艳,真的是高水准的演出,不管是音乐的部分还是演技的部分都很到位,反而是剧情和剪辑输了一截。可以说是 Lady Gaga 撑了整部电影,而不是外媒般说的电影把 Lady Gaga 撑起来。

其实同样音乐性质的电影,很难不让人把前两年的神作 La La Land 和这部电影拿来相提并论。严格上来说,虽然故事呈现方式大相径庭(La La Land是歌舞剧),但是题材是差不多一样,以梦想和做自己这两个核心来叙说一个以音乐为主的故事。

不难看出连两部电影的主角矛盾点都是一样的。La La Land 里的 Sebastian 成名以后在梦想和现实中产生了矛盾,女友 Mia 觉得 Sebastian 和梦想渐行渐远,以致两人最后不欢而散。A Star is Born 里 Jackson 在伴侣 Ally 成名后同样也是对她崭新的形象和音乐态度觉得不以为然,以致最后两人形同陌路。


不一样的是,La La Land 以歌舞剧方式呈现剧情,很多感情的张力用音乐和歌词带入,在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中可以让观众容易投入。而且 Mia 离开 Sebastian 的理由也是因为简单的理念和梦想的差距。A Star is Born 中段真的有让人半天吊的感觉,但是可以理解的是 Jackson 和 Ally 的纠葛不仅仅是成名后形象和音乐态度的转变,还有 Jackson 本身糜烂的生活作息,以致剧情高潮中他在Grammy颁奖典礼上失禁的失态行径,都是两人矛盾的爆发点。

再说,本身对以自杀作为结尾的电影向来没有好印象。《六弄咖啡馆》也是这样。也不是说这类型剧情不符合电影一向来皆大欢喜圆满结局的方程式,而是觉得尤其现今普遍人的抗压系数不高的情况下,或许来个抗压成功浴火凤凰的结尾会让人更振奋人心。

撇开剧情,说说 A Star is Born 让我看到的两个重要的点。一个是病体的社会。Jackson 的酗酒和嗑药是对娱乐圈糜烂生活作息的一个阐述,也是对现今文明社会一些文明病的批判。演艺圈纸醉金迷的社会文化虽然我们这些凡人是无法体验的,但是社交媒体和网际网络的蓬勃发展也可以让我们略知一二。

七八〇年,是摇滚和流行音乐文化在欧洲美国迅速发展的年代。伴随着的是酒精和毒品的泛滥文化,不少红遍一时的影星歌星如 Prince、Elton John、Freddie Mercury 到近代的 Robert Downy Jr. 、Johnny Depp 和 Charlie Sheen 都有着类似嗑药酗酒的过往历史。

这些对药物酒精病态的依赖对身心的摧残是不言而喻的,在医学的角度上来说的确是一种病。对药物病态的依赖(addiction)有可能会造成精神失调,或者addiction本身就是精神疾病或者忧郁症的延伸,企图麻醉自己身心出现问题的事实。片尾结局 Jackson 自杀,或许可以解读为对社会文明病的审判。在这个酒精和药物已经变得触手可及的社会,还有社会压力底下精神疾病的普遍性,两者之间更为息息相关。电影角色的表达,或许看起来只是一小个圈子的投影,其实细看之下,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第二个重要的点,做自己。Be yourself。其实对这个词也不陌生,很多资深的音乐人或者导演在节目上奉劝新人就是用这么一个词简单带过。综艺节目和真人秀浮现的年代,越来越多人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很多的一瞬间,就是在网络上爆红的因由。红了以后,做自己是多难?其实也是这部电影所探讨的中心思想。

娱乐圈瞬息万变,百变的是大家的口味。迎合大家的口味,才是长红的方程式。有多少人为了保持新鲜感,舍弃了自己的本性和初衷。就好像 La La Land 的 Sebastian,他本来玩的是jazz 爵士乐;亦或者 A Star is Born 的 Ally ,她一鸣惊人的曲风是 country rock 乡村摇滚。本来 jazz 和 country rock 就是比较小众的音乐,喜欢的人并不多,或者说要保持长期喜欢的人并不多。为了吃饭,不得不迎合大众的需求,改变自己的曲风,变成大众都爱的 pop 流行音乐。

两部电影的矛盾点都在这里产生,也激发了这样一个中心思想:要吃饭,还是做自己?到底做自己真的很难吗?是的,真的很难。那些说出“做自己”来勉励后辈的当然都清楚自己说的是废话,作为一个过来人,也不都是攀着观众口味生存的。看看 Taylor Swift 和 Miley Cyrus,两人出道也是乡村音乐天后,到最后也是转型吃流行音乐的饭。

有多少人因为担心迎合不到观众口味而害怕改变?有多少人因为担心追随不到大众脚步而舍弃自己?大家都知道大胆改革,大刀阔斧或许可以为整个圈子带来重生,有一天小众也可以变大众,但是要多少遍的尝试才可以兵不血刃地杀出重围?或许是因为惧怕跌倒的痛楚,多少人选择了隐蔽自己,攀附大众。

总结这部电影,耐人寻味的点实在太多。大家可以细细思考一下。就酱。


Comments

  1. 稿子很不错,但是编辑和剪接太烂了,力挺lala land,最爱的一部戏!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STPM vs Matriculation 2.0

念 STPM 进不了政府大学医学系?

风下之州沙巴之旅 第一天全攻略 Kota Kinabalu(亚庇)— Kundasang (昆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