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 COVID ward 回到了儿科。
Off day: 星期六,这个星期走了:60793 步。
之前我都是在 general ward, neonatal ward 和 oncology ward 工作,从 Covid rotation 回来后,我被送去了 special care nursery 和 postnatal ward 工作。
这里的工作显然比之前的刺激多了,因为需要直接面对新生儿。
一般上妈妈刚生下来的宝宝,如果没有大碍,都会随着妈妈一起入住产后病房,也就是 postnatal ward。儿科医生会检查并观察宝宝,如果没有出现新生儿黄疸、血糖低、呼吸急促这些问题,就可以跟着妈妈一起出院。
一小部分的宝宝可能会有上述所说的情况,或一些其他的疾病,就需要送去 special care nursery 让儿科医生进行观察,然后等候妈妈被妇产科放行后就可以被送去 neonatal ward 接受治疗。
当然这些都不是刺激的部分。刺激的部分在于,当妇产科要接生的时候,预见到宝宝出生后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就需要儿科医生在产房待命。而我们在 SCN 驻守的儿科医生,就需要随时准备接电话等妇产科的 order。
通常需要到儿科医生待命的,都是一些早产、紧急剖腹产、难产或器械辅助分娩(也就是用真空吸盘或产钳辅助),因为都可以预见宝宝出生后多多少少会需要呼吸或其他辅助,甚至是急救。如果有必要就需要被带回去 SCN 或 neonatal ICU 进行观察或治疗。
左为产钳辅助,右为真空吸盘辅助,亲眼看的时候还蛮可怕的 |
工作刺激的点,不是接到电话去产房准备,因为我们接到 case 的时候多少都已心里有数会接到怎样的炸弹。刺激的是那个炸弹,也就是宝宝出生的一刻,就像看电影拆弹剪电线一样,不知道会爆还是不会爆。如果宝宝出生的时候不哭且没有呼吸,你要怎样反应过来给予急救才是那个让你肾上腺素狂飙的地方。
还有另一个刺激的地方,就是当妇产科也犹豫不决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你就可能跟他们一起一根蜡烛两头烧。比如说前天接到电话说有一个妈妈难产需要产钳辅助,要儿科医生立刻赶去产房 standby。同事刚冲去产房,电话又打来说不行了要送去手术室紧急剖腹产,所以我就打电话叫同事进手术室。才刚进手术室,电话又打来说妈妈在产房生了,尼玛我们可不能瞬移啊。刚好手术室的电话线路很烂联络不到同事,我这个菜鸟就只好硬着头皮冲去产房,还好宝宝最后没事。
但不是所有案例都是十万火急要你立刻去到现场的,有些剖腹产可能也不至于那么紧急,可以准备就绪再前往手术室。像我的第一单,是半紧急剖腹产 category 2 C-section,因为难产出现宝宝心跳有点低的情况,只好推去手术室剖腹。虽然准备就绪但我还是难掩紧张,还好宝宝出来的时候哭声响彻云霄,妈的我立马放下心头大石,还好没有挫赛。
第二单就没有那么好玩了,因为是紧急早产的 case,才二十五周的宝宝。接到电话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有多紧急,啰里啰唆问了一些有的没有的东西,差点坏了大事,妇产科的同事急得叫我不要问太多立刻去就对了,我才了解到事情的紧急性。还好和 MO 去到产房的时候也不迟,宝宝刚好已经出来,也有在哭,但是才二十五周也注定其生存率真的很低,送回去 NICU 观察了两天还是抵不住死神的召唤,匆匆忙忙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也匆匆忙忙地离开了。
后来才知道,早产儿如果少于26周,由于生存率太低,一般上如果势头不对也不会给予太多的急救,就让宝宝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然后让他慢慢离开,不需要插管打针抽血挂氧气受那么多苦。但如果还有急救的空间和生存的可能性,我们也会不遗余力全力抢救。
在这里工作很刺激,刺激到我很怕听到电话响,因为我自认是一个反应比较慢的人,以前还想在紧急部门工作,现在才知道我这种急起来手忙脚乱的人是有点不适合处理这种紧急的事件,或许需要多接触多练习可以慢慢进步,但人命岂可以让你随意 trial and error。
但感触比较深的是,我们常说的生老病死,其实不一定每个人都有机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就好像那些新生早产儿,一出生就注定命悬一线,幸运的话可能可以活下来,但世界上有多少个开挂般的幸运,可以让你一出生就幸运地躲过死神的镰刀。
从生老病死的“生”,到生老病死的“死”,或许就那几天,甚至几小时,或者几分钟。他们体型小到像叉烧一样,他们没有名字,没有值得回光返照的记忆,没有如花似水的年华,也没有让他们值得留恋的羁绊,但至少他们还是勇敢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可能不是很喜欢,所以就走了。愿他们安详离开,可以再度投胎。
没想到居然你会有这么样的感慨,着实让我惊讶
ReplyDelete